老话说往事如烟配资炒股开户网,可刘亦明老师却不这样认为。他说,往事其实并不像烟雾那样轻易消散,五十多年前在贵州插队落户的生活细节,依然鲜明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,深深烙在记忆里,挥之不去,仿佛昨日重现。
五十四年前的1969年3月,年仅十六岁的刘亦明,带着满腔憧憬,与同校的几位同学一起,踏上了贵州省一个名叫赵家湾的偏远山村。那时候的赵家湾,交通闭塞,生活贫困,环境艰苦,却有着淳朴善良的乡亲们和秀丽的山水风光。大城市来的知青们初来乍到,虽然心中充满失落与无助,但这里的自然风光与人情味给了他们一丝温暖和慰藉。
赵家湾村里分为五个生产小队,刘亦明和其他五名来自上海的知青,被分配到了第三生产小队,临时住在队部两间土坯墙、茅草屋顶的破旧小屋中。由于床位有限,知青们只能睡在地铺上,队长赵方田便从自家床上拆下草席铺在谷草垫成的地铺上,让知青们好些休息。
赵方田队长年过五旬,皮肤黝黑透红,脸上满是笑纹,缺了一颗门牙。尽管外表粗糙,衣着补丁累累,赵队长却有颗宽厚的心,他不但为知青们安排住处,还亲自挑来了土豆和萝卜,让妻子来帮忙做饭,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这些远来的年轻人。
贵州的三月,虽已入春,却乍暖还寒,乡亲们开始忙碌春耕。第三生产小队人口不多,百余人中劳动力不足五十,包含老弱妇孺。知青们第一天劳动,是跟随壮年农民到田地里挑粪,为种红薯准备肥料。年长的社员们则在院子里搭建育苗炕,为红薯和水稻育苗做准备。赵队长则带领两名社员在田间犁地,为插秧做好准备。
展开剩余78%一整天的挑粪劳动下来,六名知青(四男两女)几乎累瘫,下午回到住处就倒头大睡。赵队长的妻子提前烧好饭菜,费了很大劲才把他们叫醒。看着知青们红肿的肩膀,她不禁心疼落泪,那份关切深深打动了年轻的知青们。
春耕结束后,紧接着就是在旱田坡地种红薯、高粱和玉米,水田也需插秧,整个春播季节比春耕更为辛苦。尤其是红薯种植,需要一棵棵浇水、一棵棵埋土,那份苦劳,外人难以想象。
经过一个春耕春播,夏收秋收的忙碌季节,刘亦明和同伴们深刻体会到农业生产的艰辛,感受到了贵州乡亲们生活的艰难,也更加懂得粮食的宝贵。
那年秋后的生产结算,国家给知青们供应口粮,六名上海知青分得的口粮不多,红利也仅有十元不到。看到付出半年劳动却得到如此微薄的回报,刘亦明他们忍不住流下眼泪。赵队长安慰说:“你们刚开始下地干活,还不熟练,工分低些,来年会好起来。”
第二年秋结算时,六名知青分到的红利增加到十几元,惟一一位旷工较多的女知青只拿到七块八毛钱。分到的口粮勉强够填饱肚子,没有剩余可卖,红利成了他们全年仅有的劳动收入。
年末时,上级通知插队知青可以回上海探亲过年。消息传来,知青们心情复杂:既期待团聚,又忧虑路费紧张,三十多元的车费,对只拿十几块红利的他们来说,绝非小数。
虽然囊中羞涩,大家仍决定回家过年。可在大家收拾行李准备启程时,刘亦明主动提出留下看守知青点,不跟他们回上海。虽然知青点并无贵重物品,只有锅碗瓢盆、口粮和铺盖,赵队长也曾表示会来守夜,但刘亦明坚决不走,决定明年再回家。
就这样,三队其他五名上海知青结伴返回上海,刘亦明独自留守。
大年三十,赵队长硬拉刘亦明去他家过年。他说:“过年一个人多孤单,大家一起热闹些。”年夜饭上,赵队长的妻子不停给刘亦明夹菜,安慰他:“亦明,和我们过年就像跟爸爸妈妈在一起,我们都是你的亲人,你把这里当家,有空就来……”说着她眼眶湿润。
那一刻,刘亦明感到心头暖意,也夹杂着淡淡的忧伤。年关将至,怎能不思念远方的父母?
饭后,赵队长无意间提起刘亦明不回家过年的事,刘亦明坦诚了自己的家境:家中还有弟弟妹妹,母亲无业,年迈多病的祖母靠父亲挣钱养活,全家生活拮据,单程车费就得三十多块钱。
听罢,赵队长一家既心疼又无奈。赵家湾自然条件差,村民辛苦一年,口粮刚够吃,难有剩余。赵家湾队长一家分得的三十多元红利,也要用来买油盐,甚至连买新衣都难以负担,生活同样拮据。
1972年春节,三队的上海知青无人回家,刘亦明依旧留守。赵队长本想想办法帮他回家探亲,刘亦明却坚持等来年与大家一同回去。
之后,刘亦明一边积极参加农业生产,一边利用晚饭后时间刻苦学习。尽管当时盛行“读书无用论”,打击许多青年学习热情,但刘亦明却痴迷书本,初中课本几乎翻烂,还设法弄来高中教材,每晚苦读至深夜。
时光飞逝,1973年12月,知青们开始筹备回上海过年,两名同学甚至提前收到了父母寄来的路费。
看着大家纷纷准备,赵队长问刘亦明:“亦明,你不带点土特产回上海吗?我家大娘给你剥了些花生仁和米,你带上吧。”“队长,我不想回去,我手头只有二十几块钱,连车费都不够。”刘亦明低声答道。
腊月初六,马家坝大集。知青们看到赵队长拉着装满红薯干和玉米的架子车赶集。午饭时,他来到知青点,把十几块钱塞给刘亦明:“快准备,后天和大家一起回上海。离家快四年了,你爸妈也想你。”
接过钱,刘亦明流下泪来。近四年插队时光,他从未流泪,第一次在老队长面前哭了。第一次打柴受伤满手鲜血也没哭,但这次,淳朴善良的老队长为他卖口粮筹钱,感动得他热泪盈眶。
腊月初八,三队的五名上海知青(其中一名因病先回)结伴回上海探亲。大家知道刘亦明家境困难,都伸出援手,帮他凑齐了回程车费的一半。
1974年夏,赵家湾大队获得一个招工名额。赵队长向大队书记反映刘亦明的情况,名额就分配给了他。刘亦明成为公社供销社的售货员。
恢复高考第一年,刘亦明以优异成绩考上中专,成为赵家湾大队首位中专生。
中专毕业后,刘亦明原想留在贵州为“第二故乡”建设贡献力量,回报赵队长和乡亲们的关爱,但未能如愿,被分配到上海园林局,负责病虫害防治工作。
此后每逢佳节,他都会寄钱和上海特产给赵队长家,也曾为老队长夫妇买衣服,直到他们去世。
2019年春天,刘亦明与昔日插队同学重返赵家湾,探望乡亲,祭扫老队长夫妇墓地。
讲完这段往事配资炒股开户网,刘
发布于:天津市长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